為什么《名姝》里的人都有大黑痣
去年hulu推出的新劇《名姝》,以獨特的題材、高效的撕B、純表不做作的美貌小姐姐,一經推出就俘獲了大批劇迷,然而續訂之路幾經波折,終于在今年夏天成功接檔《使女的故事》。
在《名姝》第二季中法國小姐姐因去了隔壁《神奇動物在哪里2》而缺席,打光也摒棄了第一季的春光明媚換成了《權力的游戲》般的烏漆抹黑風,然而這些并不能阻擋新一季口碑爆棚的勢頭,小姐姐們的戰斗力又精進了,重要的是本劇最標志性的黑痣依然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看過《名姝》觀眾很難不被其中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鐘愛的大黑痣造型吸引,不禁產生這樣的疑惑,他們為什么要在臉上貼顆痣呢?尤其對國內觀眾來說更為費解,大黑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媒婆等形象不佳的身份,難以與美取得關聯。
最近看到世界第一舞娘蒂塔·萬提斯的一本新書《你無與倫比的美麗》剛好解決了我這個疑惑。從功能和源頭上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 臉上的補丁
這種黑痣還有一個名字叫飾顏片,就如同現在常用的遮瑕。那時候的有點生活條件的女性幾乎人手一盒飾顏片,法國洛可可流派畫家布歇就描繪過女子對鏡貼飾顏片的場景。
S01E04中老鴇奎格利鏡子上就貼了好幾顆飾顏片
想是已用過又不舍得扔就順手貼在了鏡子上
以備二次利用
劇中表現的是十八世紀的英國,其實在很久以前,古羅馬女性為了掩蓋面部的瑕疵,就開始往臉上貼一種名為slpenia的裝飾物。但飾顏片真正開始流行要追溯到16世紀晚期,當時天花病肆虐,許多人皮膚上都留下了疤痕或者膿包,除了使用常見的美白膏和藥水來遮蓋不均勻的色素沉淀、疤痕和痘坑,愛美的女性還會用絲綢、天鵝絨、綢緞和塔夫綢制成的小塊黑色布片來遮蓋瑕疵,突出雪白的瓷肌,在那個沒有修圖技術的年代,貼飾顏片幾乎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了。
十七世紀的時候,無論年齡,性別,階級,英國全體公民都會在雙頰粘貼太陽、星星、魚及其他圖案的貼布。但這并未受到呆板的英國議會的青睞,議會于1650年出臺了一項鎮壓這股潮流的法案,不過,這項法案最終沒能抵住民意。
二 信息暗示
飾顏片在臉上的位置不同,也傳達出不同的內涵:貼在右臉上的飾顏片表示已婚,貼在左臉上表示已經訂婚,貼在嘴角昭告天下自己已經是單身,裝飾在眼角則表明自己是某人的情婦。十八世紀的時候飾顏片貼在臉上不同地方代表著不同的政治立場:輝格黨(Whigs)貼在右邊,托利黨個(Tories)貼在左邊。而本劇除了飾顏片,天生的痣也承載這信息功能。
中國古代文化中有痣相一說,認為痣的大小和位置決定著人的命運。中世紀的教徒認為痣類似于黑洞,是惡魔苦尋的進入身體各靈魂的通道入口。到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們用了一套最不科學的理論做了同樣的事情,在歷史上被稱為痣相學:
圖源/《你無與倫比的美麗》
愛慕小修女的黑膚小姐姐眉骨上那顆鼓起來的大黑痣是天生的,而醋王和夏洛特翻云覆雨的時候,后背上露出一大片痣,醋王的原配眼角邊也有一顆可愛的小圓痣,皮條客臉上黑痣之多已經分不出哪顆是天生哪顆是點的,導演在選角和拍攝的時候似乎格外屬意痣相突出的人。
很多人不喜歡痣因為覺得痣是瑕疵,給人一種臟兮兮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可能正是本劇主創想要傳達的。中世紀的歐洲號稱千年不洗澡,人們普遍認為洗澡容易傳播黑死病肺結核等病癥,臟一點有助于身體健康,到了劇中的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讓個別貴族已經逐漸改變了衛生習慣,而在底層百姓中不干不凈仍然是備受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馬格麗特家的妓女指甲縫幾乎都是黑黢黢的。加上五分之一的女性從事性產業,卻不愛洗澡,只在事后清洗一下私處,可以說臟是當時英國底層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視覺上幾顆見縫插針的黑痣,把那個時代汗餿夾雜著荷爾蒙,臭烘烘讓人欲罷不能的氣息點綴得很到位。
三 美麗的感嘆號
時至今日,補丁的作用已經被各式各樣的遮瑕作品取代,也沒有人再依靠貼痣來傳遞信息,但在點痣的風潮起起落落,卻從沒有絕跡過。
蒂塔·萬提斯新書《你無與倫比的美麗》專門有一章寫到痣的歷史和審美價值、她選擇在眼角紋一顆黑痣的原委以及如何點痣。Dita認為痣無需吸引所有注意力,但那些效果出眾的美人痣對妝容最出彩的部門起著指針和燈塔的作用。
你無與倫比的美麗
大家也許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把最完美的臉型、鼻子、眼睛、眉毛、嘴唇拼湊在一起合成的美人還不如五官原來的主人好看了,這是因為當五官各個部位都勢均力敵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就不知道先看哪里了,故而只看到一個四平八穩的美人,難以留下深刻印象。
與之相應,很多年前有一個電視劇《風云》,其中的主角之一第二夢深深為她臉頰上心形的胎記感到自卑,不過大多數觀眾卻認為這顆心形的痣讓她既動人又獨特,至今記憶猶新。
活得漂亮是最大的生活樂趣!
舉報/反饋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