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痣長沙 【中醫解密系列】古代鈴醫的前世今生
在我國古代,根據醫生的應診方式不同,人們將醫生分為坐堂醫和游方醫。坐堂醫就是坐在固定診點給患者看病的醫生;走方醫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給患者看病的醫生。
先說坐堂醫吧。這個“堂”字開始時就是衙門里的大堂,它源于名醫張仲景。張仲景年輕時候學過醫,官至長沙太守后,有一年長沙一帶傷寒等疫疾流行,張仲景就坐在大堂上為老百姓看病,自稱“坐堂醫生”。現在很多藥店或診所都名“堂”,就是源于此。如北京的同仁堂、長沙的九芝堂、寧波的壽仁堂、濟南的宏濟堂、沈陽的天益堂、貴陽的同濟堂等等。
我國歷代名醫大都是坐堂醫,他們都有自己的診所和藥堂,少了漂泊之苦不說,還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鉆研醫術。
當然,沒有固定診所的走方醫也不少,他們云游四方,治病賣藥,為百姓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
走方醫,又稱鈴醫、草澤醫、虎撐醫,是舊時游走于民間鄉里賣藥治病的行醫者。人們稱他們為“走方郎中”“串方郎中”或“游醫郎中”,貶之者則呼為“江湖郎中”。
其實,不要小看串鈴賣藥的中醫,很多名醫都起始于串鈴賣藥。唐宋以后儒醫盛行,多世醫、師承相傳,他們明醫理、有醫術,大都有固定的場所行醫。一些功底不足又難以變通或者精進的中醫,便因生活所迫淪落草澤以行醫糊口。
相傳鈴醫始于戰國扁鵲(秦越人),因其多以串鈴招呼患者,故名鈴醫。華佗也是古代有名的游醫。李時珍的爺爺李曉山就是一位鈴醫。有著近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同仁堂的創始人樂尊育也曾是一名鈴醫,他于明朝末年來京時串鈴行醫,落戶京城,逐步發展,創立了同仁堂藥店。
清代醫藥雜家趙學敏就在自己的《串雅》一書中,對游方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的確,游方醫在下鄉給患者看病時,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方便和好處。當然,走方醫中既藏龍臥虎,也有卑劣之徒。趙學敏也在《串雅內編·序》中評價說:“人每賤薄之,謂其游食江湖,貨藥吮舐…誠有是焉,亦不可概論也。”
一、走方醫的三大裝備
走方醫,最為常見的形象是一手拿著“市招”(廣而告之的幌子),胳膊肘上挽著藥裳,另一只手晃虎撐。有時還要喊上幾嗓子,介紹治病用藥以及藥物的用法及療效等等。走街串巷雖然辛苦,但卻樂此不彼。
虎撐
虎撐又叫作“串鈴”、“虎銜”“虎刺”“報君知”,是一種形如環盂而中空,外側留有小的開口,內置鐵彈丸,周轉搖動有聲的鐵器或銅器。《串雅內外編》謂:“手所持器以鐵為之,形如環盂,虛其中,置鐵丸,周轉搖之,名曰虎刺。”很多講究的虎撐上會鑄有圖飾,比如八卦圖飾就很流行,寓意為除兇辟邪,趨利避害。現在還能看到宋代很考究的“虎撐”,一面鑄有八卦,一面鑄有七星、三星、金烏(日)、玉兔(月)。
關于虎撐有這樣一則故事,相傳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由于醫術高明,不但人找他看病,就連天上的龍和山里的虎也來找他看病。
有一天,孫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發現一只虎追了上來。孫思邈大驚,忙放下藥囊拿著扁擔準備和虎一拼。可是老虎追到孫思邈的跟前就站住了,不但沒有傷害他的意思,眼里還流露出哀求的目光。
孫思邈一看明白了,這虎沒有傷人的意思,它是來找自己看病的。看著它張大嘴巴痛苦的樣子,孫思邈斷定它口腔里肯定有病。
于是孫思邈來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來是一根骨頭卡在了老虎的喉嚨里,孫思邈拿起身邊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老虎的嘴里,一使勁,把骨頭拔了出來,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咬在銅制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從此人們又把串鈴稱作虎撐了。
骨頭取出后,老虎向孫思邈磕了三個頭,走進了山林。從那以后,孫思邈進山采藥,老虎都會陪伴在他的身邊,不離左右,有時還讓走累了的孫思邈騎在它的身上。游方醫的醫術和醫德從此也可見一斑了。
虎撐有大有小,小的可拿捏。因為攜帶方便,小的串鈴比較常用。郎中將食指伸入串鈴中間的孔中,隨走隨搖,中間的彈丸來回撞擊發出一連串的鈴聲,聲音能傳出很遠。聽到鈴聲,人們就知道走方郎中來了。
在走方醫群體中,搖動虎撐時有一定規矩;如果放在胸前搖動,表示一般的郎中;如果與肩齊平搖動,表示醫術較高;舉過頭頂搖動,象征醫術非常高明。但不管在什么位置,在經過藥店門口時都不能搖動虎撐,因為藥店里都供有孫思邈的排位,倘若搖動便有欺師藐祖之嫌,遇到這種情況可以上前沒收鈴醫的虎撐和藥籃,同時還必須向孫思邈牌位進香賠禮。
藥囊
走方醫“負笈行醫周游四方”,“笈”就是藥囊,是走方醫最重要的家當。藥囊或是布袋,或是木制抑或竹、藤編織的箱、簍,輕的手挽、肩背,重的則肩挑,也有少數走方醫就是簡單地懸掛一個葫蘆。
藥囊有一定的神秘性,因為人們不知道“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些藥物大都簡、便、廉、驗,是廣大底層民眾用得起的藥物。
另外,很多走方醫不僅賣藥治病,還會針灸、推拿、取牙、點痣、去翳、捉蟲(去寄生蟲)等技能,所以藥囊里不僅裝著常用的藥物,還有一些行醫的器具。
幌子
走方醫走街串巷時會隨身攜帶一個文字幌子作為自己的招牌。這個幌子用布或者紙制成,下方有一根長桿,幌子上寫著自己的身份或者擅長醫治的疾病,或是自我標榜的宣傳語,如“祖傳秘方”“太醫御藥”“名師真傳”“包治百病”之類。人們看到幌子,就知道行醫賣藥的郎中來了。
2.走方醫的三字訣、三大法與醫技四驗
用藥三字訣
《串雅內編·緒論》:“走醫有三字訣:一曰賤,藥物不能取貴也;二曰驗,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倉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正因為用藥大都是廉價易得之品,走方醫得以在民間生存。
然而走方醫良莠不齊,其間不乏制偽藥牟取厚利者,比如一些走方醫賣虎骨、麝香、冰片等貴重藥品,很多都是偽藥。走方醫所造的這些偽藥,大多是為了追求形似,沒什么效用,但也有些特殊藥品能夠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比如假橡皮膏治療跌打損傷的出血,效果就很好。總之,于走方醫而言,心正藥自真。
治病三大法
頂、串、截,是走方醫的三大法。三法,“藥上行者曰頂,下行者曰串,故頂藥多吐串藥多瀉,頂、串而外,則曰截。截,絕也,使其病截然而止”。頂、串相當于吐、下法,其不言吐、下,似乎是受醫行“市語”的影響。截法范圍很廣,頂、串法之外,都可以稱為截法,包括內治法、外治法,體現了走方醫“速驗”的特點。
醫技四驗
走方醫各有自己的醫技特長。《串雅內編·緒論》:“走醫有四驗,以堅信流俗:一取牙;二點痣;三去翳;四捉蟲。四者皆憑藥力。手法有四要:用針要知補瀉;推拿要識虛實;揉拉在緩而不痛;鉗取在速而不亂。”當然,這其中有真本事,有的也摻雜著一些“小把戲”。
3.走方醫的小道和醫術
說辭和市語 走方醫除了靠醫技之外,重要的手段就是靠說話來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故,有俗語:“賣藥算卦,全憑說話。”走方醫的說辭是有套路的,常是朗朗上口的歌賦形式。
如走方醫流傳下來的著作《醫龍治虎》中有各地走方醫最普遍的說詞如“血走如長江,一處不到一處傷”“不怕吐痰,只怕吐血”“日后痰中帶血,不怕一大片,就怕一條線”等等。
另外,走方醫為秘其術常常用“市語”,也就是市井隱語、行話。如在醫藥行業,宋·周密《志雅堂雜鈔·醫藥》:“俞老醫云:‘醫家怕四子:口,痞子;瘧,頓子;嗽,癲子;痢,市子,或作世子。’此皆醫行市語也。”
4.走方醫的歸宿
走方醫,走四方,各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在漂泊中,一代代地重復著先輩人的生活。隨著經濟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改善,走方醫的行當逐漸走向沒落了。
尤其在新中國,由于行醫資格的限定,走方醫的行當也就消失了。然而,在走方醫中還有一部分人,在醫療經驗和經濟基礎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往往會結束走方的生涯,自己開設藥鋪或者去坐堂行醫了。
搖鈴負笈走南北,各承醫技救貧厄。多聞博識非虛幌,魚龍混雜奈若何。這正是走方醫的真實寫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游方醫如今已經不存在了。但作為一種醫療形式,游方醫在我國古代的醫療事業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是值得稱贊的。游方醫的醫德值得我們學習,游方醫的醫術,更值得我們借鑒。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我就知道你“在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