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街頭,你是否曾被“免費美容”忽悠進美容院,最后以破財收場?近幾年來,隨著美容消費群體的不斷擴大,街頭“免費美容”騙局成為新的投訴熱點,不少消費者成了“免費美容”陷阱的受害者。工商部門人士提醒愛美的女士,莫因貪小便宜而上當。而發生消費糾紛時,證據越充分,對維權越有利。在進行美容消費時,消費者要時刻注意保存證據。

打著免費幌子忽悠

“小姐,來做個免費美容吧,全是免費的,絕對不收一分錢。”在街頭,一些美容院的工作人員手上拿著一堆宣傳資料,往路人手上塞。而一旦你接住了,且還真進了店體驗,就要等著“挨宰”了。

談起自己“免費美容”的經歷,吳小姐至今追悔莫及。有一天,吳小姐在逛街時被幾名在美容院外散發傳單的人員叫住,稱可以為她免費做皮膚檢查,并贈送護膚品一套。經過推銷人員的一番游說,吳小姐進了美容院。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則讓她感到氣憤。

“工作人員在我臉上涂滿了黑色的油泥狀物質,當我要求洗掉時,工作人員卻說必須購買一種特殊精油才能洗掉。”吳小姐說,最后她只能無奈地花了1000多元買了精油,才得以脫身。

事實上,吳小姐的遭遇并非孤例。李女士被忽悠進美容院后,工作人員極力誘導她免費試用美容產品,使用完后,卻又稱部分產品不在免費之列,最后李小姐只能交錢走人。

來自的投訴數據顯示,類似的投訴很多。不少消費者反映,在逛街時被人以“免費體驗”的名義拉到美容店里,在體驗完相關項目后,被強迫消費。美容機構大多以“今天店內搞活動,可免費體驗”或“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免費領取禮品”等幌子來吸引顧客。而被“免費美容”吸引進去體驗的顧客,大多購買過產品,或被游說辦卡,消費100元至2000元不等,能真正體驗完免費項目出店門的顧客幾乎沒有。

據了解,消費者遭受的騙術大致有三種:不良商家以免費領取試用裝、開發新產品,邀請路人免費測用、免費贈送美容產品;假稱要路人幫忙投一票;親情方式專騙中老年人等,然后強制客人消費幾十元至數千元不等。

莫貪小利保留證據

面對眾多消費者調入“免費美容”陷阱的現象,消協提醒道,消費者在選擇美容服務時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理性消費,切勿盲目貪圖便宜。

“這些誘餌都是‘免費’,抓住的就是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工商部門相關人士提醒消費者,不要接受街頭美容店店員所發送的免費產品卡或小禮品,不要到美容店免費測試皮膚,或幫忙所謂的店員投票等。“只要踏入美容院,自己就會掉入不良美容院所設的陷阱,進入他們精心設計的圈套內。”

消協提醒消費者,街頭拉客的“免費美容”很多是騙局,消費者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理性消費。如果參與“免費美容”,在做美容前一定要詳細問清什么項目是免費的,什么項目是收費的,如果只想體驗免費項目要和美容院服務人員事先聲明,在購買產品或者辦理美容卡,接受美容服務時,應該向美容院索要購物憑證或者消費憑證。對于美容師承諾的條款最好寫成書面協議,以免日后出現糾紛。

“只要進了店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不掏錢很難脫身。”有消費者如此感慨。對此,消協表示,如果店家不讓走人,可立即打110或委托親友報警。如果實在沒辦法已付了錢,出來后應立即撥打或消委會電話進行投訴。

據了解,受騙的消費者大都沒有留下有力證據,導致維權困難。而由于缺乏證據難以立案,這些不良美容機構即使被工商查出沒有營業執照被關停,過一段時間換個地方還是一樣開。律師指出,由于目前法律對于美容、養生行業的消費服務標準并沒有相關規定,因此發生與之相關的消費糾紛時,證據越充分,對維權過程也越有益。在進行美容消費時,消費者要時刻注意保存證據。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