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陳大叔手掌上長了一個“雞眼”,自己在藥店買了點痣藥回來點,結果點出一個深坑導致手掌感染并肌腱外露,到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肢體(手足)顯微外科門診就診。該院醫師陳貝為陳大叔檢查后發現,其掌心患處已潰爛、感染,遂立即將其收住院,進行了清創、創面修復手術。

“市場上銷售點痣的藥水都是化學藥品配制的,如強酸和強堿等,點到患處,對人體皮膚有腐蝕和刺激作用。”陳貝指出,“尤其是當痣內細胞受到腐蝕性藥物強烈刺激后,可加速細胞病理的改變,轉化為惡性病變如皮膚癌的機會相對增高。”

那么雞眼是啥?要如何消滅它?陳貝介紹,雞眼是皮膚由于長期受擠壓或受摩擦而發生的角質性增生。雞眼的形成是由于腳部的外層皮膚,頻繁受到摩擦并長時間承受壓力導致的。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硬雞眼:干燥、尖刺型雞眼。較小,質地較硬,好發于腳趾關節處與鞋子經常發生摩擦的部位。軟雞眼:質地較軟,略高出皮膚表面,好發于經常相互擠壓的相鄰兩個腳趾趾間。

雞眼容易盯上以下人群:長期穿不合腳鞋子的人;長久站立和行走的人;運動員、體重超重人群、糖尿病患者。

“雞眼、胼胝(老繭)、跖疣,三者均常見于足底,容易讓人混淆。”陳貝介紹,其實了解它們的特征后很好區分:老繭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以腳底最常見,呈大片狀,界限不清楚,一般不會引起疼痛,有些情況下反而對人體有一定保護作用;跖疣則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異常或者低下的人,更易感染;雞眼的形成與病毒無關,大多都是“擠”出來的。

通過五點可以區分跖疣和雞眼:①看多少:雞眼由摩擦擠壓引起,數量少,很少超過3個。而跖疣具有傳染性,常多發。②看部位:雞眼多發生于易受擠壓和摩擦的部位(腳趾外側或內側),也可見于足背及足跟,偶見于手部。跖疣在足部各個部位都可以出現。③看長相:跖疣為黃豆大小或更大圓形或橢圓形灰黃色塊,表面粗糙無皮紋,界限清楚,周圍圍繞稍高增厚的角質環,中央凹陷。雞眼為豌豆大小淡黃色角質增生,呈圓形,表面光滑,與皮膚表面持平或略高出一些,境界清楚,酷似雞的眼睛。④看黑點:跖疣表面常見由于出血引起的小黑點。而雞眼則沒有。⑤看癥狀:一般雞眼疼痛明顯,跖疣疼痛相對較輕,甚至沒有疼痛。

如果形成雞眼的外部因素沒有消除,即使去除了現有的雞眼癥狀,沒多久還會出現。陳貝介紹5個治療和預防方法讓雞眼“不再來”。1、穿寬松合適的鞋子及高質量的棉襪。2、不要自行用刀剪去除繭子或雞眼,避免流血繼發感染。不要自行涂抹具有腐蝕性藥膏。3、鞋內可用由足踝專科醫師推薦的雞眼專用鞋墊,以及使用腳趾分離器。4、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現腳部新出現繭子或雞眼,必須及時到皮膚科就診,不可自行處理。5、藥物治療,角質剝脫劑:40%水楊酸、40%尿素乳膏、12%乳酸乳膏。

通訊員唐靜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