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對20年之前做過反復激光點痣的患者的資料數據做過追蹤分析,結果發現 約有13%的患者人的痣經多次激光后發生癌變了。

鄭敏,浙醫二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皮膚學分會的顧問。2023年熱映的《非誠勿擾2》讓惡性黑色素瘤闖入了大眾的視野。

來看痣的人特別多,而且都是中青年。

原本是為了美容祛痣防癌做的預防手段,沒想到還是沒能阻擋惡性黑色素瘤這個大惡魔—— 從10年前開始,我們對于有癌變風險的痣,規范的治療就是切而不是點。

13%的惡變可能:

點痣和切痣到底區別在哪里?

點痣,通常是指用二氧化碳激光的手段,將激光直接打在痣細胞團上,殺死痣細胞。

在大眾的理解中,想要對付痣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點痣,而點痣其實有時并不能完全燒毀、消滅痣細胞——所以目前看來, 激光點痣并不是根除痣細胞的最安全的辦法。

鄭敏教授解釋,激光的確可以殺死大部分的痣細胞,但是目前的治療手段常常 不能保證百分百地殺死全部痣細胞。 激光燒灼痣細胞位置深了會容易留下疤痕,影響面容;位置淺了會引起殘留的痣細胞的繼續增殖而導致痣的復發。而那些殘留的痣細胞就有可能在經反復激光治療的刺激或外力磨擦后可能癌變。

正因為發現了這樣的風險,鄭敏教授帶領的團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痣的大小位置、伴隨情況、是否有癌變風險等選擇合適的治療。當然切痣,會在皮膚表面留下一條細細的疤痕。如果能夠沿著患者皮膚的紋路切,那留下的疤痕就不太明顯。但是鄭敏教授又特別強調如果患者是疤痕體質,那手術和恢復的方案就會更復雜了。

什么樣的痣是會有癌變可能的呢?

在不易摩擦到的部位,譬如手臂內側等地方的小痣,直徑小于0.5厘米的可以繼續觀察;對于經常摩擦的部位,譬如腳底板上的那種,痣大于0.5厘米,就可以考慮切除。

鄭敏教授特別提醒:如果遇到皮膚上的黑痣在短期內突然增大,痣的邊緣出現了一些衛星灶,摩擦后痣容易出血,那就要特別注意了,應該及時來就醫。

病了找不到工作、沒工作沒錢治病:

如何幫他解開這個死循環?

在鄭敏教授的診室里有不少的錦旗,作為銀屑病的專家,這種無法根治的被稱為牛皮癬的病往往讓患者痛不欲生。

這是一位來自衢州的小伙子, 全身30%以上的皮膚都遮蓋著一層厚厚的鱗屑性紅斑, 四肢關節腫痛到幾乎無法行走,在當地醫院治療都用上了化療藥物—— 雖然這種藥是各國銀屑病治療指南中公認的治療銀屑病的藥物,但是會導致肝酶升高、白細胞下降,還會破壞細胞DNA,所以對生育也會有影響。 雖然銀屑病不會傳染,但小伙子的皮膚如此狀況讓他找工作也是處處碰壁。

現在有一種很不錯的免疫性生物制劑的藥,可以很好地控制小伙子的病,但費用卻高達十多萬一年。畢竟才二十多歲啊。鄭敏教授知道,如果這個病不控制好,小伙子即將陷入的就是生病了找不到工作和沒工作沒錢治病的死循環里。

在和藥企溝通之后,鄭敏主任為小伙子爭取到了免費用藥的機會。 雖然需要長期終身服藥,但這種免疫性生物制劑的藥已經加入了浙江省大病醫保的范疇,小伙子只需要找到工作加入職工大病醫保,每年的費用就可大大降低,自費不到4萬。而只要規范治療,小伙子之后的工作、生活、生育都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銀屑病作為一種慢性的炎癥性疾病,需要長期用藥治療,治療一段時間后,受損皮膚會漸漸由鮮紅變暗紅,顏色由深變淺,但此時炎癥還未完全消退,仍然需要繼續治療,直到皮損和正常皮膚在一個平面上并且顏色和正常皮膚接近,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繼續調整治療方案。

目前的治療技術還達不到根治和永不復發,但通過合理的預防和科學的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少時不治癢,老來抓破皮:

生不如死的結節性癢疹

在以前,來看皮膚病的很多是有傳染性的,譬如疥瘡、性病、麻風病等這些傳染病引發的皮膚病,現在隨著對傳染病的防控和疫苗等的普及,皮膚科門診的疾病譜已有改變。這些感染性傳染性疾病漸漸下降,麻風幾乎絕跡,像真菌、細菌、病毒類病原性微生物導致的感染性皮膚病有小幅減少,而風濕免疫性炎癥性皮膚病已成為大頭。

皮膚科的患者中最多的癥狀就是癢。 而癢往往是一種看起來不嚴重但其實非常影響生活質量的癥狀,浙醫二院皮膚科主任鄭敏教授表示,癢得特別厲害的往往是濕疹和特異性皮炎等瘙癢性炎癥性皮膚病。

皮膚科醫生一方面需要判斷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特異性皮炎往往有很強的家族遺傳性,一般父母是過敏體質的,孩子多半也會是過敏體質,這時候需要做血液中嗜酸細胞計數和IgE水平檢測。如果有家族史,臨床癥狀和IgE水平增高,表明是遺傳性的過敏性濕疹(特異性皮炎)。臨床治療上需要認真對付。

另一方面要看過敏原,雖然過敏原有很多種,但大多數為各種花(樹)粉和塵螨類——這些過敏原是導致癢發生的誘因,也就是說,只有在接觸了花粉或者在久未清洗的空調下吹風等受到塵螨刺激,癢就發作了。

有家族史的過敏體質的人往往易患特異性皮炎,這種往往發作時或平時就伴有其他譬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眼結膜炎等癥狀,治療方案也應考慮全局。綜合考慮過敏原的因素,再做抗過敏治療方案。

其他瘙癢性皮膚病如結節性癢疹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覷的。

50多歲的王大伯(化名)實在受不了了,終于在家人的勸說下來看醫生。 癢得睡不著啊,每天只能睡2個小時。 從三十年前開始,王大伯就已經開始癢了,但之前也不嚴重所以也沒放在心上,直到現在不僅癢得睡不著覺,全身都抓得沒塊好皮,連腳底板都癢——更嚴重的是,王大伯因長期疾病困擾,已經出現了抑郁狀態了。 這是因為濕疹沒有規范治療,長期反復搔抓,病情加重最后形成成片的高低不平的瘙癢性結節。 鄭敏教授不僅給王大伯開了皮膚病的藥,還給他開了抗抑郁的藥——1個多星期后,不僅瘙癢減輕皮疹好轉,能睡好的王大伯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

看皮膚病,鄭敏教授還有這幾句話要說

瘙癢性皮膚病并不是一種可以馬上藥到病除的病。一個合格的皮膚科醫生,不僅要看患者的皮膚狀態、詢問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及發病過程,還要參考檢驗科的一些精細醫學實驗室檢測指標,就像過敏性疾病還要看血清IgE水平和血液中嗜酸性細胞的計數一樣。

就算有了這些內容,皮膚科醫生也不能保證立馬藥到病除。皮膚病的確診最終是靠病史,實驗室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而最后的解決問題還是要根據病情制定合適的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的實施,并解除患者病痛為標準的。所以皮膚病的治療方案往往要在治療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還要不斷地調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這個治療方案對患者確實有效,醫生才能最終認定這是哪種皮膚病。

雖然現在網上看診很方便,但一般情況下,光憑幾張照片是很難判斷這是哪種皮膚病。作為浙二好醫生2023年的十佳醫生,浙醫二院皮膚科主任鄭敏教授強調,網上問診是近年來的新生事物并確實有其便利之處;它是線下門診的很好補充并且十分有利于病情觀察和隨訪,但代替不了線下門診。在內外婦兒科是如此,皮膚科也是如此。如果就發幾張患處皮膚的照片過來,就算他這樣的專家也是沒法作出精確判斷的。

你發過來的不是一種病,而可能是一組類似的病。我還需要更多的信息用于鑒別診斷。

所以鄭敏教授建議,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還是同時線下來看門診,作必要的檢查和化驗。這樣讓醫生有機會全面地了解你的各種情況,做出正確的診斷并給出合理的治療方案。

如果你有皮膚病方面的咨詢需要,可以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浙二好醫生或者在微信搜索關注浙江好E生,找到皮膚科專家鄭敏教授進行咨詢。

鄭敏

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全國常委,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皮膚美容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全國執行委員,浙江省醫學會皮膚科學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免疫學會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臨床免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實驗皮膚病研究會資深會員。

文 / 浙江在線 尉潔婷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