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靜)面部突然長出個黑色腫物,以為是顆痣,到醫院一查卻被告知患了皮膚癌……日前,市民吳阿婆就遇到了這樣的事。

兩年前,吳阿婆的臉上出現了一個痣樣的黑色腫物以及一處一角錢硬幣大小的紅斑,因為不痛不癢,阿婆并沒有在意,以為是痣或者老人斑。然而最近幾個月,她臉上的紅斑反復破潰無法愈合,阿婆便來到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生進行病理活檢分析后,發現其面部的兩處腫物分別為結節型和潰瘍型的皮膚基底細胞癌。

臉上出現面積不算小的皮膚癌,又是位于眼部這個特殊位置,如何精準定位腫瘤范圍,將腫瘤切除干凈,同時修復面部創傷,成為治療的難點。市五院引進的專家團隊成員趙亮在詳細了解阿婆的病情后,首先用伍德燈為患者進行了光動力熒光診斷,確定了腫瘤的范圍,隨后為阿婆實施了面部基底細胞癌擴大切除術以及雙葉皮瓣、肌皮瓣轉移修復術。

局部皮損擴大切除后,是無法直接縫合的,必須借用周邊‘多余’的皮膚形成皮瓣來對缺損處修復。經B超探測,阿婆的腫瘤深度約為3毫米,而面部解剖結構復雜、血管豐富,與年輕人相比,老人的血壓高,風險較大,再加上皮膚相對脆弱,在縫合時也要格外小心,以免造成皮膚破損。市五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莫星帆表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手術,阿婆面部的腫瘤被成功切除,同時其面部皮膚缺損也獲得了符合美容要求的修復。住院觀察一周左右,患者便可出院。

市五院皮膚科主任吳敏智告訴記者,作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癌,皮膚基底細胞癌的外觀往往看似一顆黑痣或是不易愈合的小潰瘍,盡管其通常僅在局部生長,很少發生轉移,但若不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更大的風險。皮膚癌的病因除了遺傳、病毒感染、接觸某些化學致癌物之外,長期暴露在陽光下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為了預防皮膚癌的發生,防曬非常重要。她表示,市民外出時,最簡單的防護方法就是撐一把遮陽傘,也可以涂抹防曬霜。

皮膚癌只要早發現,大部分可以通過做手術切除而治愈。而許多市民為了美觀,在沒有確定身上痣樣物的良惡屬性后,便自行通過藥水或激光點痣,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吳敏智表示,痣屬于良性腫瘤,通常是安全的,但在一些誘因的反復刺激下,痣細胞有惡變的可能,一旦惡變,病情將迅速擴展,造成嚴重的后果。比如惡性黑色素瘤會發生遠處轉移,癌細胞可擴散到全身,治療難度大,死亡率較高。因此市民在祛痣之前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檢查、進行病理分析,確定其良惡屬性。

(責編:方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