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張先生發現足底的一顆黑痣突然開始變大、潰爛,擔心之余,他前往某診所皮膚科手術點痣。

本以為可以松一口氣,結果不到4個月,手術位置周圍又長出了黑色組織。焦慮中的張先生來到上海醫院尋求治療,結果被告知之前被切掉的黑痣是惡性黑色素瘤,但由于當時手術未能徹底清掃淋巴結,最終導致疾病復發。如今,張先生雖然可以接受手術根治,但還可能面臨截肢的風險……

張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因病人輕視病情或手術操作不規范,導致病情貽誤的惡性黑色素瘤病人不在少數。惡性黑色素瘤常見的形態就是體表的‘黑痣’,因而也容易讓人忽視。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生陳勇教授表示,人身上大多數的色斑和痣都是良性的,但當這些痣不對稱、邊界不清晰、顏色深淺不一、直徑超過5毫米或者短期內出現癥狀,就應當提高警惕,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1月4日,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牽頭主編的《皮膚及肢端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為《共識》)在上海正式發布。這意味著在我國長期缺乏統一操作規范的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領域將有章可循。

專家表示,當這些痣不對稱、邊界不清晰、顏色深淺不一、直徑超過5毫米或者短期內出現癥狀,就應當提高警惕,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信公眾號 圖

60%以上患者發病位置集中在肢端

惡性黑色素瘤常常以惡變的黑痣示人,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相比于其他腫瘤,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較低,但每年新發惡性黑色素瘤病人仍然達到8000-10000例。此外,惡性黑色素瘤發病人數每年以3%-5%的增速增長,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

由于地域差異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發病人群有獨有特征。新發布《共識》的主編之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惡性黑色素瘤診治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陳勇表示,與歐美國家人群病灶集中于皮膚表面不同,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病人多以肢端型病灶為主,即60%以上的病人發病位置集中于掌指、足底或甲下,且多數病人在發現時已經處于中晚期。

陳勇表示,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的手術治療情況也并不樂觀。目前,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病人的術后五年生存率僅為65%,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80%。

對此他認為,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病人在就診時,收治的科室較為分散。

就診病人在初診時往往被骨軟外科、普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各類科室收治,不同學科的專家采用的治療策略也常常存在差異,由此導致惡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療的操作長期以來難以形成詳細統一的操作規范。陳勇說。

上述專家也表示,盡管目前世界上關于惡性黑色素瘤的藥物研究眾多,但歐美新藥在中國人群中的療效欠佳。規范的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我國治愈早期患者、改善中晚期患者生存的主要手段。

惡黑癥狀易忽視,形態異常需警惕

陳勇表示,本次《共識》的發布正是為了填補惡性黑色素瘤外科治療的規范空白。

《共識》根據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軟組織肉瘤學組專家經驗,將皮膚及肢端型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過程中各環節的細節和規范化標準形成一套模板,為從事惡性黑色素瘤外科診療領域的醫務工作者提供參考,讓患者在全國各地不同級別的醫院、不同專業的科室都有希望接受同質化的外科治療,確保手術的徹底性和規范性。

惡性黑色素瘤常見的形態就是體表的‘黑痣’,因而也容易讓人忽視。陳勇表示,人身上大多數的色斑和痣都是良性的,但當這些痣不對稱、邊界不清晰、顏色深淺不一、直徑超過5毫米或者短期內出現癥狀,就應當提高警惕,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另外,上述專家也表示,對于身上的痣也不應盲目處理,建議不要前往非正規醫療機構或不具備手術資質的美容機構點痣、祛痣,應該去正規醫院手術切除,并且要做下病理檢查。

除了癥狀易被忽視外,臨床上對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淋巴結清掃范圍、病理活檢辦法等等,均是影響惡性黑色素瘤規范治療的關鍵因素。陳勇介紹說,如前文所述張先生的病情,如果經過病理活檢,確定無需擴大手術范圍,那么經過規范的手術治療,張先生也可以免受截肢之痛。

作為主要亮點,本版《共識》聚焦外科醫生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非常關心的問題,首次系統性介紹了肢端型黑色素瘤相關的甲床黑線病的活檢方法,區域前哨淋巴結示蹤和切除,完整腹股溝、腋窩、髂窩和腘窩淋巴結清掃的范圍、操作要點及并發癥處理,以及肢體移行轉移灶肢體隔離灌注的操作方法和要點,且大部分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以實際臨床手術圖片,分步驟按順序詳細描述。

外科治療是目前惡性黑色素瘤綜合治療的基礎,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在惡性黑色素瘤治療領域的發展,我們也致力于在該《共識》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增加新的經驗,陳勇表示,未來編寫組還將基于不斷充實的病例數據庫,開展系列研究,從而在國際惡性黑色素瘤診治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來源:澎湃新聞